大家好,我是荚博士,正在日本国家癌症中心(NCC)进修。
这段时间,我亲身感受到日本在癌症防控方面的细致与规范,尤其是在癌症筛查领域,他们真的做到了“人人参与、早查早治”。
今天就带大家看看:日本人是如何把“筛查癌症”变成一种生活习惯的。对比一下,我们有没有哪些地方可以学习和改进呢?
在日本,很多60多岁的老人每年都雷打不动地去做癌症筛查,有的甚至从四十岁开始就按规定定期体检。不是因为他们多焦虑,而是国家在默默为每个人“安排”。
相比之下,中国不少人还抱着“身体不疼不痒就没事”“查出来反而心理负担重”的观念——可惜,癌症从来不等你做好准备才出现。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日本到底是怎么“早早盯上癌症”的,他们的筛查体系又能带给我们哪些启发?
展开剩余82%全民筛查,政府买单,日本人把“查癌”变成习惯
日本是全球公认的癌症早筛体系较完善的国家之一。日本厚生劳动省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全民癌症筛查”的基本战略,鼓励40岁以上人群定期接受包括胃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大肠癌、肝癌等在内的多项检查。
不同于“自费查、自己决定”的模式,日本很多癌症筛查是由政府提供补助甚至免费开展的。例如:
癌种
筛查起始年龄
筛查频率
筛查方式
胃癌50岁起每2年胃镜或X线造影 肺癌40岁起每年胸部X光+痰检(高危) 大肠癌40岁起每年粪便潜血试验 乳腺癌40岁起每2年乳腺钼靶X线 宫颈癌20岁起每2年宫颈细胞学检查癌种
筛查起始年龄
筛查频率
筛查方式
每个市区町村都设有“健康管理窗口”,居民收到癌症筛查通知后,只需预约、前往社区医疗中心检查即可。
日本为什么重视癌症筛查?
一方面,日本是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癌症高发与人口老龄化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日本也曾面临“发现晚、治愈率低”的困境。
但随着筛查机制的普及,日本近年来多种癌症的早期发现率显著提高。例如:
胃癌:约60%在I期发现,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
宫颈癌:筛查覆盖率约50%,年轻女性接种HPV疫苗+筛查双管齐下;
肠癌:早期发现率提升带动微创手术应用,减少不必要的肠道切除。
胃癌:约60%在I期发现,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
宫颈癌:筛查覆盖率约50%,年轻女性接种HPV疫苗+筛查双管齐下;
肠癌:早期发现率提升带动微创手术应用,减少不必要的肠道切除。
日本将“癌症早筛早治”写入国家健康战略,不仅减少了医疗负担,更提升了患者生存质量。
在中国,尽管很多大城市也有癌症筛查项目,但公众的筛查意识、可及性和随访系统仍存在较大差距:
自费比例高,主动性差:很多人觉得检查贵,等有症状才就医;
筛查项目不规范:部分基层体检项目仅限于B超、抽血,缺乏针对性;
随访机制薄弱:一旦筛查结果可疑,缺乏后续明确指引;
年轻群体忽视风险:例如宫颈癌筛查和HPV疫苗接种仍未普及到足够多的20-30岁女性。
自费比例高,主动性差:很多人觉得检查贵,等有症状才就医;
筛查项目不规范:部分基层体检项目仅限于B超、抽血,缺乏针对性;
随访机制薄弱:一旦筛查结果可疑,缺乏后续明确指引;
年轻群体忽视风险:例如宫颈癌筛查和HPV疫苗接种仍未普及到足够多的20-30岁女性。
我们常说“癌症是慢性病”,但早发现才有资格说“慢”。日本的经验提醒我们:癌症筛查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科学筛查,不等于“体检全套餐”
很多人会疑问:那是不是每年做个“全身体检套餐”就够了?答案是——不完全正确。
真正有效的癌症筛查强调“科学、分龄、分风险”,而不是盲目检查。例如:
年轻女性更应该关注宫颈癌和乳腺癌,而非消化道癌;
有家族病史的人群需要更早、更频繁地筛查;
长期吸烟者应定期做低剂量CT,而不是只靠X光。
年轻女性更应该关注宫颈癌和乳腺癌,而非消化道癌;
有家族病史的人群需要更早、更频繁地筛查;
长期吸烟者应定期做低剂量CT,而不是只靠X光。
日本的筛查体系正是基于这些科学原则设计,而不是“越查越贵”。
看到这,你也许会想问:我该从什么时候开始癌症筛查?其实答案早就写在中国临床指南里:
20岁起:女性应做宫颈癌筛查;
40岁起:应逐步开始乳腺癌、肺癌、大肠癌等项目;
50岁起:建议做一次胃镜或幽门螺杆菌检测;
有吸烟、酗酒、家族史、高体重指数的人群,更应“提早、提频”!
20岁起:女性应做宫颈癌筛查;
40岁起:应逐步开始乳腺癌、肺癌、大肠癌等项目;
50岁起:建议做一次胃镜或幽门螺杆菌检测;
有吸烟、酗酒、家族史、高体重指数的人群,更应“提早、提频”!
发布于:浙江省配资公司官方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