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厨房台面冰得像刚从冰箱里拎出来的矿泉水,我抱着手机,脸贴瓷砖,满脑子是“去不去京北”这事儿。外面还黑着,屋里只听得到老公均匀的呼噜和我心跳乱撞的节奏。真要出门吗?去温榆河拍热点,蹭点流量,还是继续在家装鸵鸟?刚准备开溜,卧室门一响,老公一句“你要真去,离婚协议等着签”——这句话砸下来,气氛一下子比窗外的北风还透心凉。就在一瞬间,婚姻和流量像两只斗鸡,扑腾到了一起。
说白了,这事搁在朋友圈,妥妥的年度大戏。什么“夫妻同心,其利断金”,现实里多半是“你火你的,我刷我的短视频”。前阵子我还在后台看数据,新闻类自媒体账号今年的涨粉速度赛过去年,女性博主占了大头。可后台的冷数字和家里的热锅冷灶根本不是一路人。你拍视频,家里碗还得自己刷。流量这玩意儿,涨起来像中彩票,掉下来比房价还快。别说“支持”,柴桑老师讲得再有道理,老公也只会把耳机塞得更深。
有时候我觉得,咱这行业跟踢球没啥区别。你拼了命往前冲,家里那位站原地防守,俩人跑位能对上才怪。体育圈不也折腾?看孙杨、张继科,媒体一推就出事,背后家庭压力有多少人真懂?前阵子某足球运动员为商业活动“蹭热点”,粉丝一顿骂,舆论场一夜变天。数据不会骗人,2023年因为事业曝光度导致的家庭矛盾,媒体圈和体育圈都在涨。别觉得自己是例外,现实才不照剧本演。
其实刚开始我做自媒体,家里气氛还挺和谐。熬夜写稿,他帮我递咖啡,偶尔还会帮我挑标题。流量刚有点起色,争吵就跟着冒头。热点事件天天有,流量红利抢不过算法,家务琐事抢不过手机屏。哪有什么真正的“支持”,大多数家庭都是各自为战。流量能不能换来理解?答案多半是沉默。你冲进温榆河,他守着沙发;你刷关注,他刷短视频。夫妻档?想得美。洗脑?现实里谁脑袋不是铁打的。
这些年,平台算法变得跟股市一样玄乎。百家号新闻类博主像下饺子,后台数据显示女性主理人激增42%,但关于自媒体导致家庭矛盾的讨论也没消停过。网上流量能换来什么?顶多是一时的掌声,冷静下来还是一地鸡毛。你想火,家里人想安稳,这种拉锯,不就是现代家庭的真实写照?柴桑老师的“支持论”放在理论课上挺带劲,现实里只剩下我和老公各自下线。
有网友说,蹭流量真能挣大钱,老公肯定支持。拜托,钱能解决一时的尴尬,解决不了长久的心结。流量火了,人可能凉了。你要冲,他怕被甩下;你不冲,他嫌你没追求。热点追得快,夫妻感情降温比北京的冬天还快。你说这是不是魔幻现实?一边是“持续稳定流量”的诱惑,一边是锅碗瓢盆的铁打生活。平台的推荐机制和家庭的惯性死磕,谁让步?
每次拍视频,我都得偷偷摸摸像搞地下工作。老公嫌吵,我只能关进卫生间录。流量涨起来时,后台曲线像心电图突然暴走,但家里人没人懂你在兴奋什么。偶尔一个热点事件,点赞破万,我还没来得及开心,家里就因为谁洗碗又吵起来。说白了,流量能带来一时成就感,柴米油盐才是日常主旋律。
有时候我会想,体育明星家庭是不是也这样。比如张继科转型带货,粉丝吐槽,家里人估计也得掂量着怎么和流量共处。球场上的战术布置都比家庭关系简单得多。你说新闻自媒体容易?凌晨两点还在改文案,流量一夜归零,没人给你保底。偶尔后台爆了,家里气氛反而更紧张。你想火,别人怕你飞。你不火,别人又嫌你不努力。这种拉扯,和球场上临门一脚踢飞一个道理。
所以,我到底为什么还要出门拍?可能是怕错过热点,怕自己被时代甩在后面。也许是不信邪,觉得折腾一下总比什么都不做强。你说支持和流量哪个重要?我现在觉得都重要,或者说,哪个都不能少。家庭是底线,流量是底气,少一样都悬。你让我洗脑老公?我看还不如洗洗自己的脑袋,别指望人能被“报告”感动,现实只认手里的票子和家里的和气。
其实,这场“温榆河—昌平—京北”的流量拉锯战,不就是一场小型社会切片。你在前头冲,家里人在后头拉。你说现代婚姻不容易,还真不是矫情。后台数据显示,新闻类女性博主的粉丝互动率和家庭危机指数齐飞,这不是段子,是现实。
说到这儿,你还觉得去蹭流量是“中邪”吗?要不你来试试凌晨五点在厨房里纠结,外加一份“离婚协议”套餐?留言区别光看热闹,说说你家有没有类似的奇葩瞬间。反正,温榆河的水还在流,流量的浪还在涌,家里的锅也还要刷。谁说人生不能同时上热搜和被老公怼?生活嘛,别太死板,哪怕被怼,也得怼出点“持续稳定流量”来。
配资公司官方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