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的东亚杯赛场,中国男足再次被推上热搜——客场0比3完败韩国,这已经是中韩交手连续第6场输球,而且6场一球未进。 看台上部分球迷举着“年轻不是借口”的标语,场边的教练组攥着战术板沉默,这场失利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国足当前的困境。
东亚杯是中日韩三国每年一度的练兵舞台,今年赛事主题本是“新老交替”。 国足此役派出的首发阵容平均年龄仅25岁,11人中有7人年龄在25岁以下,蒯纪闻(2006年出生)、吾米提江(2005年出生)等“05后”首次披上国家队战袍。 主帅久尔杰维奇赛前曾表示,希望通过年轻球员的冲劲打破“恐韩症”,但现实比预期残酷得多。
比赛第8分钟,韩国队左路发起快速反击,李东炅接队友直塞球后突入禁区,一脚低射洞穿颜骏凌的十指关。 这个进球彻底打乱了国足的节奏——国足后腰高天意和黄政宇原本负责拦截,但两人之间的距离被拉开,李东炅轻松利用空当完成突破。 第25分钟,韩国队角球机会,朱玟奎在两名中后卫中间高高跃起头球破门,此时镜头扫过国足禁区,朱辰杰和蒋圣龙两人都抬头看着球,却没人上前干扰。 下半场刚开场,金朱昇接队友传中补射得手,比分扩大为3比0。
整场比赛,国足的进攻数据惨淡:全场仅2次射门,0次射正,控球率38%远低于韩国队的62%。 张玉宁作为锋线核心,多次回撤到中场拿球,但身后没有接应的队友;王钰栋、蒯纪闻等年轻前锋习惯边路突破,却始终无法突破韩国队的边后卫。 中场方面,高天意和黄政宇传球失误多达12次,其中5次是在由守转攻的关键阶段,直接导致球权丢失。
防守端的问题更令人担忧。 国足此役采用4231阵型,双后腰本应覆盖中场和防线的过渡区域,但高天意多次漏人,黄政宇的协防意识不足。 朱辰杰和蒋圣龙这对中后卫组合,一个转身慢容易被晃,一个选位靠前留出身后空当,两人全场一共出现7次失位。 门将颜骏凌虽然做出4次关键扑救,但面对韩国队精准的传中和定位球,他的站位多次被对手预判。
翻开中韩交手的记录,这样的失利并不意外。 近5次国家队正式交锋,国足全败;38次历史对决中,国足输掉25场,胜率仅29%。 东亚杯历史上,国足近9次参赛1胜3平5负,最近一次赢球还要追溯到2015年。 客场作战更是国足的“噩梦”——在韩国主场进行的16场国际A级赛事中,国足7平9负未尝胜绩,最近一次客场挑战韩国是2022年世预赛,当时0比1告负。
年轻球员的稚嫩在比赛中暴露无遗。 蒯纪闻作为全场唯一的首秀球员,全场仅1次成功突破,传球成功率62%,远低于韩国队首发球员的平均78%。 吾米提江在右后卫位置上多次被韩国边锋金玟哉突破,赛后数据统计显示,他被过掉3次,是全场被突破次数最多的球员。 相比之下,韩国队首发11人全部来自K联赛,其中7人是各自俱乐部的主力,平均年龄27岁,大赛经验明显占优。
赛后新闻发布会上,久尔杰维奇坦言“年轻球员需要时间成长”,但有记者翻出数据:中国U20男足在今年U20亚洲杯上进入八强,小组赛击败过日本队,可这些年轻球员进入成年国家队后,表现却大幅下滑。 问题或许出在青训体系的衔接上——U20国青的教练强调快速推进和高位逼抢,而成年国家队的战术更注重控制和防守,两种风格切换让年轻球员难以适应。
看台上有位老球迷举着牌子,上面写着“1997年我18岁,看国足赢韩国;2023年我48岁,还看国足输韩国”。这句话或许能概括很多人的心情:不是不接受年轻球员犯错,而是希望看到进步的迹象。 但至少在这场比赛里,国足的年轻阵容还没能给出让人信服的答案。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配资公司官方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