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楼市炸出个大新闻,让不少打工人激动得睡不着觉 —— 企事业单位可以直接在全市范围内买房给员工住了!尤其是非核心区,根本不设资格限制;就算是核心地段,只要单位一年给国家交够 100 万税、手下有 10 个以上员工,也能光明正大地团购住房。这消息一出来,不少人都在问:难道咱们又要回到 "单位分房" 的黄金时代了?
先给大家划重点,这个政策最狠的地方在于 "差别对待"。比如深圳刚出台的新政就明确,像福田、南山这样的核心区,企业得满足 "设立满 1 年 + 纳税 100 万 + 10 个员工" 这三个硬指标才能购房;但到了龙岗、光明这些非核心区,管你是大公司还是小作坊,想买多少套都行,连资格审核都免了。政策落地第一个周末,深圳不少楼盘的成交量就暴涨了 20%,销售说下午咨询电话就没停过,连外地客户都闻风而来。
为啥突然搞这么一出?说白了就是楼市和企业都遇到了各自的难处。一方面,现在非核心区的房子库存太高,开发商扛不住;另一方面,企业招人像打仗,年轻员工一看房价就打退堂鼓。就像无锡地铁集团,之前就因为年轻人 "买不起房" 的问题头疼,后来搞了共有产权房,员工和公司各出一半钱,房产证上各占 50% 份额,才算留住了人。这种 "政府搭台、企业买单、员工受益" 的模式,现在看来要在全国推广了。
其实这招早就被验证过效果。2015 年上海搞过类似政策,当时徐汇万科中心被李锦记整购 4 万方当总部,直接把那个楼盘推成了销冠。同年宝山区的二手房交易量暴涨 79.7%,价格一路涨到 2 万一平米,不少郊区楼盘都是靠企业团购盘活的。更典型的是宣汉县,政府发购房券让企业团购,开发商直接让利 400 元一平米,结果 206 套房很快就卖光了。这些例子都说明,企业出手确实能给楼市注入强心针。
但老观众都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无锡那个看似美好的共有产权房,员工虽然拿到了房产证,但仔细一看,产权是和公司共有的,想转卖得先问公司同不同意。这让我想起法律条文里写的:单位集资房本质是经济适用房,员工只有有限产权,满五年想转卖还得给政府交土地收益金。也就是说,今天公司帮你买房,明天你想跳槽,这房子能不能带走都是个问题。
再说说这政策带来的连锁反应。对大企业来说,这绝对是好事,既能用团购价买房,又能把房子当福利绑住人才,尤其是核心区的纳税大户,等于拿到了购房优先权。但对小企业员工来说,可能更扎心了 —— 纳税 100 万的门槛,直接把九成以上的中小企业挡在了核心区门外。以后不光是人与人之间有差距,连单位与单位之间的住房福利都要拉开档次了。
楼市方面更有意思,核心区因为有门槛保护,房价能稳住;而非核心区这下要热闹了,就像专家预测的,深圳外围区域成交量可能涨 40%。但大家别忘了 2015 年上海郊区的教训,当时松江万达广场这些项目靠企业团购火了一把,可后来不少郊区商铺因为人流不够,价格一直上不去。房子卖出去只是第一步,没人住的新区最后还是会变成空城。
我个人觉得,这个政策更像是给楼市和企业开的 "止痛药",治不了根。表面看是解决员工住房,实际上是让企业帮楼市去库存。那些非核心区的房子,本来年轻人嫌远不想买,现在通过企业强制或半强制地消化掉,短期是好看了,但企业手里攥着一堆房子,万一以后经营不善,这些房子会不会变成新的不良资产?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政策可能会让 "职场内卷" 变本加厉。以前找工作看工资看社保,现在还得看单位有没有实力买房。就像无锡地铁的员工,虽然高兴能半价买房,但也等于把自己和公司绑得更紧了。这种 "福利绑定" 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
最后给大家提个醒:政策再好,不如自己手里有粮。那些欢呼 "单位分房重现" 的朋友,不妨看看房产证上到底写谁的名字。2015 年团购潮里买到房的人,现在有的赚翻了,有的还在郊区空着房。这次新政到底是机遇还是套路,咱们不妨多看几个月,看看那些非核心区的房子,是真的住满了人,还是变成了企业手里的 "库存凭证"。楼市的热闹看完了,咱们打工人最该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工资条能不能跟上房价的脚步。
配资公司官方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