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丨过度美化的青春剧,像是大人写给自己的童话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产青春剧在荧幕上亮相,却始终难以真正“戳中”观众的心。有的是堆砌人设、甜言蜜语的校园恋爱,有的则沉溺在堕胎、家暴、绝症等“青春伤痛文学”里大做文章。
它们看似想讲青春,实则离青春太远。
这些剧往往站在“成年人的视角”,像是在回忆自己的“高光时刻”,要么极力美化、回避冲突,把青春拍得像粉色滤镜里的泡泡糖;要么极端化、戏剧化,把青春变成一部狗血剧本。
但真实的青春,既没有那么纯粹的甜,也没有那么密集的苦。
它有的是复杂,是青春期的困惑、叛逆、冲撞,是少年与自我、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秩序之间的对峙。它不是一个个“事件”的集合,而是一种绵延的心境:我是谁?我要成为谁?我能不能被理解?
展开剩余78%而这些,正是很多青春剧未曾触碰的部分。
02丨为什么我们总拍不好青春剧?
问题的根源也许正是:我们太习惯用大人的眼睛去“回看”青春,而不是用少年的眼睛去“观察”世界。
当我们以“教育者”“观察者”“引导者”的身份去讲述青春,自然会倾向于赋予它意义:阳光、奋斗、热血、有遗憾但终将成长。但真正的青春,未必听话、未必正向。它可能混乱、愤怒、偏执、自卑,也可能在不被理解中缓慢熬过。
知乎作者钱晶晶在《焕羽》中尝试打破这种“上对下”的叙述姿态。故事中的乔青羽,经历家庭创伤、校园孤立与道德撕裂,不是简单的“叛逆少女”,也不是苦情女主,而是真实地处在困惑与成长之间的“普通人”。
她所面对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面对的青春:母亲的沉默、朋友的误解、价值观的对撞、自我的挣扎。
她的成长,并不是靠着一次考试或一次领悟“开窍”的,而是反复摔跤、撞墙、被拉回现实后,一点点学会和世界握手言和。
这种“少年气”的视角,不高高在上,不灌输说教,而是蹲下来,和少年们一起感受那个阶段的荒诞与痛苦。这份视角的诚恳,才是真正动人的力量。
03丨真正让人共鸣的青春剧,要敢于“直视”少年
我们需要的青春剧,不是回忆青春的“安慰剂”,而是照见青春的“照妖镜”。
真正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青春作品,一定是能坦然面对少年的愤怒、无知、冲动甚至荒唐,并不急着说教,而是给他们留下空间、让他们发声。
就像《请回答1988》用温柔而坚定的方式,讲述成长中的误会与和解;就像《我们的少年时代》《风犬少年的天空》里那些真实的懵懂、友情、混乱、和错过;又比如《焕羽》这样的作品,不追求“完美”,却更有力地击中了那些青春的“裂口”。
哪怕生活再沉重,哪怕主角再普通,也能让我们看到“在风中站立”的少年的样子。
也许并不华丽、也许并不热血,但那正是你我都经历过的青春模样:不是一场光鲜亮丽的成长礼,而是一场咬牙坚持下来的自我救赎。
04丨教育的任务,不是拍一部青春童话
在教育领域,我们也常常陷入“理想化青春”的陷阱。我们教孩子们要阳光、要努力、要坚强,但是否也允许他们有不安、焦虑、恐惧和抗拒?
青春教育,归根到底,是帮助少年认识世界、理解他人、接纳自我,而不是“修正错误”“立德树人”的宣传标语。
在家庭教育里,父母是否愿意放下居高临下的权威视角,真的倾听孩子“我不想上学”“我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声音?在学校教育里,老师是否愿意把“每个学生都是潜力股”的口号,落实成理解每一个“不标准成长”的孩子?
青春的真实模样,本就不该被掩盖。
而我们作为大人,唯一能做的,也许不是“替他们决定青春该是什么样”,而是用平视的目光,理解他们的脆弱,陪他们一起走过那些看似狼狈的成长时刻。
05丨结语:青春不是某一类人的专属,它是每一个“困惑者”的故事
真正的青春剧,不该只有“人设”和“爽感”,而是应该带着真实的温度、痛感和力量。
青春不是大人回忆起时眼含热泪的滤镜,也不是观众磕糖时的短暂甜蜜,它是一场实打实的战斗——与自己、与父母、与体制、与命运的搏斗。
少年时,我们以为可以改变世界;成年后,我们懂得了如何与世界握手言和。
而这一切,不是剧本安排好的高潮,而是我们每个人,在那段混沌岁月里,最真实的挣扎与跃动。
愿未来的青春剧,能不再虚构童话,而是大胆记录真实。那时,或许每一个观众,都能在剧中,找到自己曾经未被理解的模样。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配资公司官方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