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五月十四日,在中原重镇汴州(今河南开封),发生了一场震动历史的纵火事件,即史称的“上源驿之变”。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黄巢退出长安之后,依旧余威尚在,大军围攻陈州。唐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等三镇力量迟疑不前,只得向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求援。李克用素以谋勇兼备,果然击败黄巢,并一路追击至曹州。然而由于人马疲惫、粮草不继,李克用不得不打算回汴州,准备重新集结粮草再战。就在他率军抵达汴州城外时,风云突变,埋下了两代豪强长期相争的祸根。
当时的朱温(即朱全忠)刚刚因投降唐廷被赐名并任汴州刺史,同时兼领宣武军节度使。他满心热情地邀请李克用驻宿于上源驿,表面上极为恭敬,但暗中却图谋不轨。是夜朱全忠设宴,酒酣之际突然纵火,企图一举烧死李克用。幸而天公作美,电光闪烁之下,李克用得以翻墙脱逃,保全性命。这场夜火不仅改变了二人关系的走向,也让后世史书和传说留下了无尽的解读空间。自此,李克用与朱全忠结下血海深仇,誓不两立。
展开剩余70%关于“上源驿之变”的记载,主要见于《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以及《资治通鉴》等正史典籍。学界与民间对朱全忠纵火的动机众说纷纭,大体可以归为三种:一是蓄意谋杀,二是酒后激情犯罪,三则是奉旨行事。
首先,从“蓄意谋杀”的角度看,《旧唐书》就明确记载,朱全忠认为李克用兵力单薄,远军未至,正是下手良机,遂布下杀局。由此看来,朱全忠确有提前筹划的痕迹。后世演义作品更将此夜描绘成“五代版鸿门宴”,李克用侥幸逃脱,令朱全忠愤恨不已。然则考虑当时朱全忠新附唐廷,势力尚弱,多数部曲还是黄巢旧部,他是否真有与李克用争锋天下的野心,尚有疑问。
其次,部分史料,如《旧五代史》,则更倾向于“激情犯罪”说法。书中描述,李克用在朱全忠府中饮宴,大醉之余调笑侍妓,又言辞中多有冒犯,令朱全忠及其部下大为不满。于是朱全忠与部将密谋,遂在夜间发动火攻。这种解释认为,朱全忠并非事先图谋,而是因一时激愤而下了杀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支持类似观点,认为李克用言辞冒犯,才激起朱全忠怒火。
再者,还有“奉旨行事”一说。史载李克用侥幸逃脱后,怒火冲天,欲挥兵攻打汴州,幸得妻子刘氏劝阻,才回河东。但朱全忠却辩解称,此事并非本心,而是朝廷派使者与部将合谋所致。然而当时唐僖宗远在四川,中央对中原局势难以及时掌控,更需依赖李克用抗击黄巢余部,因此官方密令除掉李克用的可能性极低。朱全忠此言,更似推卸责任之辞。
无论动机如何,“上源驿之变”的发生,使李克用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从此,河东李家与汴梁朱家展开了长达四十余年的血战,成为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重要开端。虽然事件规模不大,参战兵力有限,但其影响却极为深远,几乎改变了此后一段历史的走向。
综上所述,这场纵火事件在史学界至今仍众说纷纭,既有史料佐证的蓄谋之嫌,也有可能因酒席上的言辞冲突而突发,更有后人附会的奉旨之说。但无论如何,它不仅是李克用与朱全忠宿怨的开端,更是五代乱世序幕的标志性事件。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公司官方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