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推进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对口帮扶工作。7月17日至19日,由广州新华学院与南澳县教育局联合主办的“南澳县教育系统管理骨干高级研修班”暨“杏坛笃行”学术沙龙(第四期)在南澳县举行。活动以“数智赋能教育创新,基·高融合共育未来”为主题,通过“研修赋能、沙龙研讨、基地共建、座谈交流”等多元形式,为海岛教育工作者搭建了学习交流平台,助力海岛教育高质量发展。
校地携手,共绘数智育人蓝图
7月18日上午,由广州新华学院、南澳县教育局共同主办的南澳县教育系统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暨广州新华学院·南澳县“杏坛笃行”学术沙龙(第四期)开班仪式在南澳县后宅镇中心小学举行。南澳县教育系统管理干部,中小学科技、数学、语文等学科教师和劳动教育教员,广州新华学院药学院、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系、中文系教师代表参加开班仪式。仪式由南澳县教育局副局长林泽烈主持。
展开剩余83%南澳县教育局局长戴雪君在开班仪式上讲话。她表示,在“百千万工程”驱动下,广州新华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发展,以“接地气”视角开展校地合作,将实践育人融入南澳县域基础教育帮扶过程,针对性开展了教育管理、思政、心理健康、劳动实践、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语文、数学等方向教育培训,有效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帮助海岛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也借此机会,向广州新华学院办学20周年表示美好祝愿。
广州新华学院校长王庭槐教授在开班仪式上讲话,强调在数智化浪潮下深化校地合作、共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性。推动 AI 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时代要求,更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路径。目前,学校与南澳共建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一体化劳动教育基地•药植园”已正式落地。这个从小学延伸至大学的贯通式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将劳动技能、科学认知、爱国爱乡教育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未来,学校将以“杏坛笃行”学术沙龙为常设平台,推动高校教育理念、科研资源与基础教育实践“经验反哺、协同进化”,与南澳教育局共同探索海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力争为广东省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 “海岛样板”。
随后,南澳县教育局局长戴雪君、副局长林泽烈,广州新华学院校长王庭槐、纪委书记林源共同为“杏坛笃行”学术沙龙(第四期)按下启动键,标志着两地学术交流迈向新阶段。
名师引领,解码AI时代教育变革
开班仪式后,王庭槐校长作题为《与AI共进:数智化浪潮下中学生的能力培养》的首场名师讲座。他从科技史典故切入,梳理人工智能发展脉络,深刻揭示AI浪潮与技术突破、社会需求的紧密关联。
面对AI对教育的冲击,王校长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学生能力培养的四大核心方向:学会提问、学会批判、学会协作、学会创新。他呼吁教育者立足认知规律,构建“兴趣-体验-探究”的数字素养启蒙路径,在项目实践与价值辨析中培养兼具AI应用能力与人文底蕴的新时代人才。讲座尾声,他以“六亿神州尽舜尧”寄语全体教育者,鼓励把握数字化机遇,以创新课堂赋能“双减”提质和五育并举。
沙龙研讨,精准赋能学科教学创新
18日下午,第四期“杏坛笃行”学术沙龙分设人工智能、数学、语文、劳动实践四大主题会场,展开深度研讨。
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系副教授胥立军以《AI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场景与案例分享》为题,分享智能工具赋能课堂创新的实践路径,为科技教师打开智能化教学新视野。
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系副教授张小康详解《教育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九章智能诊断和九章数学智能诊》,助力数学教学精准化提质。
中国语言文学系老师刘巍围绕《传统文化传承与语文教学创新》,探讨学科融合育人新策略。
药学院曹颖男教授聚焦《药植园实践基地的育人价值与课程开发》,为劳动教育教员与基地管理者提供专业指导。
各会场研讨氛围热烈,形成“理论引领—案例解析—实践答疑”高效闭环。高校专家与一线教师围绕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方法创新及学段衔接等核心议题深入交流,精准破解实践难点,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递进式育人路径。
深化共识,共绘高质量发展蓝图
19日上午,活动举行座谈交流会与结业仪式。校地双方围绕数智教育落地路径、跨学科融合实践及长效合作机制等议题深入研讨,凝聚发展共识。与会者表示,通过专家引领、案例分析与实地考察,对教育变革新要求与学校发展新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结业仪式上,戴雪君局长为广州新华学院授课专家颁发荣誉证书。校工会副主席曹颖男教授作总结,她指出本次活动在理念共融、资源共享、模式共创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未来将持续深化合作,推动数智赋能与学科融合在基础教育沃土中结出硕果。
本次活动是南澳县与广州新华学院落实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动实践,不仅为海岛教育注入了新理念新方法,更构建了“高校支撑、地方联动、全员参与”的教育发展新模式。双方将持续推进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科研共研,为南澳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文|记者 刘颖颖 陈亮 通讯员 李波
图|受访者提供
发布于:广东省配资公司官方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