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军贸市场出了件怪事,让不少人看不太懂。土耳其航空航天公司刚和印度尼西亚签下一笔百亿美元大单,计划出售48架号称第五代战斗机的“可汗”。可一转眼,土耳其自己却在7月23日和英国签了份谅解备忘录,打算回头采购40架欧洲产的“台风”战斗机。
一边是雄心勃勃地向外推销自家最顶尖的五代机,一边又是回头去买别人家的四代半战机,这种矛盾的操作,让已经下了单的印尼心里直打鼓。这背后隐藏的逻辑其实不复杂,土耳其和另一个买家埃及,眼睛真正盯着的,恐怕是巴基斯坦未来可能从中国获得的歼-35。
“五代机”的壳子,“三代机”的心脏
土耳其的“可汗”项目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巨大的技术疑问。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它的“心脏”——发动机。目前,“可汗”原型机用的是美国通用电气的F110发动机,这本是F-16战斗机的动力,土耳其有点库存,还能从美国那边获得生产许可。
但这许可仅限于组装和维护,关键的核心部件,比如涡轮叶片和燃烧室,土耳其完全无法自产,全得依赖进口。一旦库存用完,或者美国卡住供应,“可汗”就得直接停产。这让所谓的“国产五代机”成色大打折扣。
土耳其当然也清楚这个问题。他们一边画了个大饼,宣称将在2032年左右换装国产的TF-35000涡扇发动机,但发动机研发难度之大,人尽皆知。另一边,他们也在积极对外求购。这次购买“台风”战机,很多人分析,土耳其除了战机本身,更看重的是能否通过附加条款,获得其EJ-200发动机的相关技术。
可惜这条路也不好走。早在2022年,土耳其就和英国罗罗公司谈过联合研发,但因知识产权分歧而告吹。去年,他们又和“台风”的几个生产国反复沟通,对方在技术转让问题上始终非常谨慎。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技术联盟”
面对这样一个技术上充满不确定性的项目,印尼和埃及为何还要入伙?印尼的处境颇为尴尬。他们此前曾对奥地利的二手“台风”战机动过心,但因为性能落后且交易复杂而放弃。如今看到土耳其这个“可汗”卖家自己都回头去买“台风”,印尼媒体普遍认为自己可能被忽悠进了大坑。
当初土耳其为了拉拢印尼,开出了“零首付、先试用后付款”的优厚条件,甚至允许随时反悔。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现在看来更像是一个圈套,目的就是利用印尼的资金和订单为“可汗”项目造势,骗取西方更多的技术支持。
埃及的情况则更为复杂。这个国家的空军长期受制于人,美制F-16因备件断供,出勤率长期低于四成;引进的俄制苏-35又因雷达性能不达标而闹出风波。埃及连法国“阵风”战机的维护手册都得请外援翻译,指望从土耳其那里学到五代机核心技术,无异于天方夜谭。
埃及的算盘打得很精。他们表面上加入“可汗”项目,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留后路。近年来,埃及悄悄采购了中国的红旗-9B防空系统和WJ-700无人机,这种“脚踏两条船”的做法,清晰地表明了他们的真实意图:万一土耳其真能通过某种渠道搞到先进技术,自己就能分一杯羹;如果不行,也能随时转向中国装备。
真正的“米”,在巴基斯坦的锅里
那么,土耳其和埃及寄予厚望的“先进技术”,究竟来自哪里?答案越来越清晰地指向了巴基斯坦,以及其背后中国的歼-35战斗机。巴基斯坦作为中国的铁杆盟友,引进歼-35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甚至有消息称巴方飞行员已在中国接受相关培训。
土耳其与巴基斯坦关系密切,想通过这条渠道获得中国军事技术的传闻由来已久。多年前,就有外媒报道称土耳其对中国的涡扇-10发动机很感兴趣。巴基斯坦装备的歼-10CE,使用的正是具备矢量推力技术的涡扇-10B发动机,性能优于俄制同类产品。
现在,最新的传闻是,土耳其真正在等的,是巴基斯坦获得歼-35后,他们能有机会接触到为其配套的涡扇-19发动机技术。尽管“可汗”是重型机,无法直接使用为中型机设计的涡扇-19,但其蕴含的先进技术,对于土耳其突破发动机瓶颈无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结语
整件事看下来,土耳其的“可汗”项目,与其说是一个严肃的武器研发计划,不如说是一场精心包装的政治和工业投机。土耳其试图利用其北约成员国的身份和地缘位置,撬动各方资源,为自己谋求技术突破。
而埃及和印尼,则像是两个下了小注的赌徒,用不高的成本参与这场游戏,期望能以小博大,搭上技术便车。这场围绕着“可汗”展开的合作,本质上是几个在航空工业上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国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外部可能性上。
但历史已经反复证明,真正的国防利器,靠“搭便车”和“画大饼”是造不出来的。当“可汗”的图纸还在为发动机发愁时,中国的歼-35已经进入量产。这种依靠自身力量扎扎实实走出来的路,才是真正可靠的。土耳其的这番操作,最终很可能只会成为国际军贸史上的又一个笑谈。
配资公司官方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